海外中国研究·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海外中国研究·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精美图片
》海外中国研究·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海外中国研究·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214023216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6
  • 页数:277
  • 价格:54.90
  • 纸张:轻型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寄语:

加州学派研究中国的代表力作!


内容简介:

《转变的中国》在广泛汲取和甄选中西史学*成果的基础上,从经济变化、国家形成和社会抗争三方面入手,通过比较中国与西欧之长时段历史的异同,否定了长期盛行的各种西方中心主义研究框架,也展现了中西社会、经济、政治史的总体脉络和各自特点。


书籍目录:

编者的话

中文版序

鸣谢 

导论 

上编 经济变化 

 前言: 比较经济史与发展问题 

 章 明清及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化: 同欧洲的比较 

  一、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变化诸问题 

  二、近代早期欧洲经济成长的动力 

  三、斯密型动力在中国 

  四、对斯密型动力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 

  五、斯密与马尔萨斯: 中国与古典经济学 

  六、结论 

 第二章 近代早期欧洲与明清时期中国工业扩展的动力 

  前言 

  一、西欧的农村工业与人口变化 

  二、中国的农村工业与人口变化 

  三、从原始工业化到工业化 

  四、原始工业化与工业化之比较 

  五、欧亚各地对于古典经济学家所谓的“增长极限”的不同反应 

  六、 技术变化的力量与历史发展的机遇 

 第三章 从欧洲的角度看中国的经济史与经济发展 

  一、20世纪的中国经济 

  二、企业的组织变化在中国与欧洲的作用 

  三、中国农业经济中的斯密型动力与马尔萨斯型动力 

  四、民国时代中国经济成长的空间层面 

  五、1949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 

  六、从欧洲经济史和发展经济学中所获得的更多教训 

  七、 经济史与经济发展 

中篇  国家形成

 前言:欧亚国家的形成 

 第四章 近代国家形成的方向 

  引言 

  一、早期帝国的形成及其遗产 

  二、以长期的眼光看近代国家形成 

  三、欧洲的国家形成 

  四、中国的国家形成 

  五、从欧洲的角度看中国的国家形成 

  六、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 一种中国国家形成观 

  七、结论 

 第五章 近代国家形成中的意识形态与制度机构 

  前言 

  一、近代早期欧洲及明清时期中国内部的国家—经济关系 

  二、民族国家与农业帝国形成中的中央集权及地方秩序 

  三、中国与西欧的地方秩序诸问题 

  四、 18世纪对中央控制之追求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五、 农业帝国之滑入近代以及“公众领域”和“市民社会”的出现 

 第六章 1850年以后近代国家的形成 

  一、近代世界中的冲突 

  二、19世纪中国的国家形成 

  三、20世纪中国国家形成的轨迹 

  四、从历史的角度看1949年以后的中国国家 

  五、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 

 六、中国国家的延续 

  七、 结论: 历史上的和理论上的国家形成 

下编 社会抗争 

征引文献目录


作者介绍:

王国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历史系杰出教授,长期致力于用社会科学的方法和比较历史的方法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是本时代*影响力的中国历史研究者之一,深刻影响了中国史的研究范式。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中国国家的食物供给政策,有地方的和全国的两个不同层面。国家对地方性流通和长途贸易采用了不同的标准,表现出国家对于这两种粮食流通之间的关系,看法不甚明确。反对囤积居奇显示国家希望稳定地方粮价,而这种愿望又根植于一种信念,即认为粮食应当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中以正当的方式进行流通。有些较低层的官员企图禁止从其辖区输出粮食,但国家对此企图常常予以否定。这表明国家支持商人将粮食从低价地区转移到高价地区,并且反映出国家已意识到了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的经济联系。阻止粮食进入地方市场以及制止粮食输出,均受到国家的反对。在18世纪,国家能够积极地参与长途流通,同时又有力的支持地方社团储备粮食,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官方未能预见地方交易和长途商业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未能给予某一种流通以明显的优先地位的情况。在19世纪,中央政府协调长途流通和建立地方储备的能力出现衰减。为进行军事行动而采取的粮食征调,逐渐取代了为管理平民食物供给而进行的努力。同治中兴也未使18世纪食物供给的成功管理再度出现。在19世纪,国家队食物供给状况的干预,从中央转移到了省与县的层次。这意味着国家不再努力在全国范围内协调各地的食物供给政策,因而是一个倒退。随着对食物供给的政治干预重点转移到省级层次,中央政府越来越多的与那些自行作出有关食物供给决定的各省官员发生冲突。欧洲国家通常不大于中国的一个或两个省。由于食物骚乱发生的政治条件与经济条件不同,欧洲各国和中国各省的食物供给政策,彼此形成鲜明对照。


思考如何从一种多重可能性的观点来提出关于历史变迁模式的最基本的问题,能使我们的期望从结果预定的、错谬的目的论中解放出来。我们能够着眼于按照一种共同形式的解释,有效的诠释各种特定的情况。这些情况中,有些存在于一种以上的历史动力中。但在把这些情况放在不同历史变化的序列中时,我们必须考虑用什么样的动力,可以解释其他的不同点。前瞻性分析是在一组特定的情况之下,设计出各种可能性。我们说没有一种特定的未来必然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某些事情不比其他事情更有可能发生。其次,如果我们了解到存在于一种情况中的某些因素并不见于另一种情况,这会提醒我们未来的变化有可能会不一样。例如在政治上,这可能意味着我们将会看到:中国国家对社会福利的责任,将会以一种与西方20世纪后出现的福利国家不同的方式,继续被认为是具有优先地位的。但是我们的这种期望因共产主义思想之取代儒家思想以及随后发生的危机而受挫,这种危机使得探寻这些可能性变得十分困难。在经济方面,则比较容易列出其可能性,因为我们可以在某一最初的条件下,把不同的政策与不同的结果联系起来。我们可以回溯到1750年,从这一时点去想象中国的经济未来。如果我们这样做的话,会很难看到当时经济制度有任何断裂。断裂不仅很少,而且间隔也很长。而欧洲在1750年以后经历了重大的断裂。回溯性研究能够“解释”这些变化而无需推测必须发生的事。


承认前瞻性与回顾性分析的不同,是摆脱目的论的社会理论,同时又坚持“过去是可解释的”理念的基础。我们可以从思考社会理论如何使各种历史经验变得有序出发,转而思考未来的各种可能性。这些可能性虽非必然的结论,但也绝非毫无意义和乱七八糟。最后,用前瞻性及回顾性分析,我们可以对比较的问题进行观察。本书上篇中对经济变化过程的比较,是使用前瞻性分析来论证,尽管欧洲与中国道路可以用回溯的方法来解释,但二者之间的歧异性则难以预测。此外,尽管一些地方缺乏欧洲的政治、社会及文化的北京,但是经济发展的技术可以扩展到这些新的环境中并获得成功。因此那种由工业革命所开创的初始的歧异性,并没有一直持续下来。中篇对政治比较的讨论,谈到了两种根本不同的变化轨迹,二者之间只能发现很少的相似性。使用明显的规范来预测变化,能确立与实际相反的可能性之间的关联。通过比较两种有替代性的预测方案,我们可以避免一种危险,即只从一个角度解释未发生的事件。国家的形成与改造包括相同及相关的因素,但这两者的结合并不完全能决定政治变化的轨迹。各种可能性的开发程度,受制于官员与精英所能带入政治中的意识形态的与制度的资源。在下篇中,小规模集体行动的后果是有限的。回顾性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后果有清楚的相似性——其结果也有相似的原因。一旦这些小事件被大结构框住,我们就可以看到:在这些同类的小规模抗争中,有着不同的国家形成动力及政治经济。当我们从这些小规模的抗争转向大规模的革命行动时,我们会发现:对于革命如何产生的问题,结构的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前瞻性解释,但却并不足以预测革命结果的特征,这种结果体现在各种由国家形成及转型过程所开创的可能性中,而并非与当时的危机相关联。


在经济史研究中,经济学最奏效的事对institutional settings的研究,因为在这种研究中,经济学的各种假设是明显可用的。但是,在时空方面离当代西方越远,经济学的假设与社会状况之间的相符性就越勉强。p3

我们可以把能用普通逻辑进行解释的那些相似之处作为底线,然后去找这样的分析标准。一旦有了这种标准,我们就能在可以找到重要的早期差别的地方,也找到基本的共同性。然后,可以导入其他的差别,以探讨欧亚不同地区所走的独特道路。然而,如不首先辨认找出一组共同之处,就无从确定什么差异最值得注意。p9

意思是共同点是16-19世纪的中国和近代早期的欧洲以斯密型动力发展商业市场,而后欧洲转型为工业资本主义;而中国没有出现那种将经济推向近代成长进程的突破性经济变化

斯密型动力(贸易市场扩大,分工和专业化引起的生产率提高)引起欧亚经济的明显扩张。。但单凭斯密型动力并不能保证这些地区可以避开马尔萨斯主义的危机。p29

通过商业化而取得的成长,其未来的成就在某个时刻受到人口压力的限制 p73

why???

相似性的底线:

欧洲的原始工业化——中国的农村手工业 high-level equilibrium trap(mark elvin伊懋可)involution (!=资本主义萌芽)

勒旺David Levine:原始工业化到工业化,乃是一个摆脱农村工业发展的过程。这两种工业化并没有多少相似之处 p38

Franklin Mendels,David Levine, Peter Kriedte都认为:手工业生产和工厂生产不仅有先后继承的特点,而且还有经常彼此竞争的特点

与中国情况最为向类的欧洲原始工业化的动力,并不一定导向19世纪的城市工业化。。。原始工业化的动力,与造成19世纪欧洲工业化的一系列条件,具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当我们发现了与原始工业化相类似的情况时,不应当希冀会...


他所举出的那些经济发展道路,其形成都有赖于各种具体的必要条件,而不同道路所依赖的必要条件中有很多是相互一致的。同时,这些道路也可能被许多特殊的理由所阻碍,而这些理由有时也具有共同的成分。


黄宗智认为中国土地、劳动与信贷市场的竞争机制,有许多限制(黄宗智 1990:106~111)。而它实际上是以大学一年级经济学课程所讲授的那种典型市场为标准来衡量中国的,只是未明说而已。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加州学派汉学研究代表力作!

摒弃西方中心论的视角,从中国和西方两个角度进行探讨研究! 


书籍介绍

《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在广泛汲取和甄选中西史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从经济变化、国家形成和社会抗争三方面入手,通过比较中国与西欧之长时段历史的异同,否定了长期盛行的各种西方中心主义研究框架,也展现了中西社会、经济、政治史的总体脉络和各自特点。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8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三星好评(264+)
  • 小说多(369+)
  • pdf(515+)
  • 中评多(86+)
  • 种类多(403+)
  • 强烈推荐(553+)

下载评价

  • 网友 冉***兮: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焦***山:

    不错。。。。。

  • 网友 潘***丽: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国***舒: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田***珊: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索***宸: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权***波: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师***怀: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师***怡: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常***翠: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辛***玮: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方***旋: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融***华: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寇***音:

    好,真的挺使用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