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的重庆(重庆版 《城南旧事》,一个中德混血女孩记忆中上个世纪的重庆往事,心理阴影笼罩下真实的重庆大轰炸)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汉娜的重庆(重庆版 《城南旧事》,一个中德混血女孩记忆中上个世纪的重庆往事,心理阴影笼罩下真实的重庆大轰炸)精美图片

汉娜的重庆(重庆版 《城南旧事》,一个中德混血女孩记忆中上个世纪的重庆往事,心理阴影笼罩下真实的重庆大轰炸)电子书下载地址

》汉娜的重庆(重庆版 《城南旧事》,一个中德混血女孩记忆中上个世纪的重庆往事,心理阴影笼罩下真实的重庆大轰炸)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汉娜的重庆(重庆版 《城南旧事》,一个中德混血女孩记忆中上个世纪的重庆往事,心理阴影笼罩下真实的重庆大轰炸)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41155819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9
  • 页数:488
  • 价格:41.3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寄语:

一个中德混血女孩记忆中上个世纪的重庆往事,心理阴影笼罩下真实的重庆大轰炸!著名作家虹影、德国汉学家顾彬、翻译家杨武能,倾心推荐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自传式作品。作为当年德国驻华领事的女儿,作者见证并亲历了重庆从1942年到1952年的历史风云。该书从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出发,记录了大时代背景下,她在重庆的童年及少女阶段的生活。既有对城乡生活场景的描写,也有对两江三岸市容的刻画,还有对在渝外国人生活工作的多方叙述,也包括对她的父母的异国婚姻生活的记录,对她父亲在特殊的身份中挣扎的观察。


书籍目录:

 

目录

 

00前言

我的父亲

我的母亲

有美丽花园的房子

彭家院子

父亲的讲述

佃农一家

我的秘密小世界

婚礼前

中式婚礼

欧式婚礼

上学了

初遇多洛丝

考试成绩不好的后果

到多洛丝家度寒假

城里的战争

侠女黄丽敏

弟弟出生

嫉妒

女疯子

葬礼

到多洛丝家过暑假

阿曼先生

雪人

次进城

在阿曼先生家

花生工厂

教会学校

离别

强盗来了

妈妈又把我打发出去

在苏三孃家

入学考试

南开中学

在家过寒假

和闵晓玲一起度暑假

父亲回家了

神秘的发现

别了,南开

一次严肃的谈话

卖盘子

免费的新学校

家里要办成一所学校

城乡之间

人民大会

糟糕的一天

后一个外国人

重回花园房

和弟弟在城里

探望母亲

意外的来客

饥饿的日子

获救

再见闵晓玲

准备启程

1952年秋天,长江上

过边境

逗留香港

海船上


作者介绍:

傅安娜 (Johanna Stahl),1937年生于重庆,1945-1949年在沙坪坝南开中学上学,1952年全家离开重庆,此后定居德国。本书是她用德语写作的自传体回忆录,德文版于2017年在德国出版。

译者:

海娆,旅德作家、翻译,先后就读于西南大学中文系及法兰克福大学汉学系,著有长篇小说《远嫁》《早安重庆》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我的父亲

父亲的德语名叫瓦尔特傅瑞德里西(WalterFriedrich),中文名叫傅德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他卖掉了他在布瑞斯劳(Breslau,今波兰境内西里西亚地区)的书店,前往西藏,在喜马拉雅山区组建了一支探险队。探险队都是年轻男子,有藏族人和汉人。通过一些熟人和关系,父亲虽然是外国人,也成功地领导那支探险队,在西藏工作了很多年。

因为想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国,父亲想学中文,希望寻找一名中文老师。探险队里有个来自成都的年轻人,是我母亲同父异母的弟弟。当时我母亲在成都的中学当老师,同时也兼那所中学的负责人。年轻人就把她介绍给父亲当中文老师,并把父亲带到成都,跟她见面。

当他们次见面,父亲就被母亲娇美的外貌、优雅的举止和温柔的声音迷住了。他恭恭敬敬地对她鞠躬,行吻手礼,托起她的手来轻吻了一下,用英语对她说:“很高兴认识你,彭小姐。”

母亲的脸红了,有点尴尬地回答说:“你好,傅先生。”

她的英文不如父亲的英文流畅,带有明显的中文口音。

父亲的中文学得很快。没过多久,他就能用中文跟人简单地交流。尽管这样,在他应该返回西藏的时候,他仍然觉得他的中文还不够好。因此他希望母亲能跟他一起去西藏,继续教他。但母亲当场用三条理由拒绝了:一、我是未婚女子,不能随便跟一个男人走;二、我不能轻易丢弃学校的工作,因为得之不易;三、我不想离开成都。

父亲听了,静静地站着,不知道怎样才能说服母亲。他低着头,表情痛苦。母亲注意到,他漂亮的蓝眼睛里没有了往日的欢乐和幽默诙谐,变得黯然忧伤。她突然感觉到,她喜欢这个彬彬有礼的德国人,也舍不得让他离她远走。她的心开始狂跳,突然不假思索就冲口而出:“除非跟你结婚,那样我才可以跟你走。”

说出这句话后,她自己也吓坏了,羞愧地低下头,感觉脸颊烫得厉害。

两个人都像被突如其来的闪电击中,相对站着,一动不动。他们深深地看着对方的眼睛,同时感觉到爱情的魔力和幸福的眩晕。父亲其实在眼看见母亲时,就喜欢上了她。但他没有勇气向她表达,因为害怕遭到拒绝。此时他突然有了勇气,上前一步抱住她,亲吻她的脸。他一边吻她一边低语:“这句话我等了很久。太好了,能够听到它从你的嘴里说出来,我太幸福了。”

母亲却突然挣脱他的拥抱,解释说:“也许有点小误会。我的意思是,如果我们结婚,我会很乐意跟你走。但不一定要去西藏,我更愿意跟你生活在成都。这里物产丰富,气候适宜,生活安稳,居民们敦厚宽和,还是中国有名的文化古城,比西藏更适合安居乐业。”

他静静地站在那里,低着头,想了想,说:“好吧,为了你,我愿意放弃西藏的探险事业,留在成都。”

母亲兴奋地一把抓住他的手,然后又向他充满感激地鞠了一躬。

父亲就这样放弃了他的西藏探险,于1935年6月7日在成都跟母亲登记结婚,从此在成都定居下来。他把在探险期间用于从事科研的珍稀发现,推荐给各国的博物馆,获得了经济上的巨额收入。母亲继续在学校工作,继续教父亲学中文。父亲有很好的语言天赋,除了母语德语,他的法语和英语也很好,另外他还懂拉丁语。通过母亲,他很快又掌握了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

有一天,一个名叫辛肯(Schenk)的德国记者来到成都。他为德国情报局工作,想对成都的政治局势进行报道。在成都的德国领事馆里,他邂逅了父亲,并告诉父亲,驻重庆的德国大使馆急需一名会中文的工作人员。父亲投去了求职申请,被录取了。不久他就带着母亲迁往重庆。

一年后,我在重庆出生了。

1938年底,中日战争进入白热化。为躲避日机空袭,父亲在重庆郊外的乡下租了房子,我们从城里搬到农村。一直到战争结束,父亲都负责德国大使馆的工作,即使在使馆正式关闭之后,他仍然取得德国政府的同意和支持,将使馆工作转入地下,并继续负责,一方面为在重庆的德国公司和德国人服务,另一方面也为德国政府报道中国的形势。他的顶头上司是希姆莱,两人经常有电报联系。日本投降后,大约在1946年,美国人在上海开设了军事法庭,对仍然滞留中国的德国人进行了审判——也包括父亲。他被判了三年监禁。

父亲高大,魁梧,有一双世界上仁慈漂亮的蓝眼睛。他的浅棕色头发总是光滑地梳向后面,小胡子下的嘴角常常挂着狡黠的微笑。在重庆的初几年里,他衣着优雅,经常穿浅色衬衣或深色西装,有时还穿燕尾服,戴相配色系的领带和礼帽。拐杖、雪茄、公文包,是父亲出门的三件标配。他的皮鞋,即使罩有绑腿盖,也经常亲手擦得锃亮。他非常喜欢抽雪茄,但常常点燃后只吸几口,就放进烟缸,任由它自己慢慢燃烧直至熄灭。

在我眼里,他不仅是一位充满爱心的慈父,而且学识渊博。我对他怀有深深的爱意和敬佩,直到后来,政治环境让他变得自闭抑郁,郁郁寡欢,我们的父女关系才开始紧张起来。

由于日军对重庆的轰炸,父亲大多数时间都在城里,不能回家。他在使馆区有一套公寓。那时日本跟德国是盟友,使馆区在战争的初期还很安全,能免遭轰炸。他们不仅高挂德国国旗,还把巨大的德意志帝国大旗也铺展在房顶和院子的地面,作为提醒日机不得投掷炸弹的信号。

周末,如果父亲在家,而且没有带宾客回来,他就给我看他那些非常珍贵的藏书,讲解书中的内容,或者,告诉我他在喜马拉雅山中探险的故事。而令我紧张和好奇的,还是他描述发生在重庆的中日战况。他的讲述既让我震惊、害怕,又让我着迷、难舍。

因为他在家的时间很少,没有机会教我德语,他就用中文给我讲德国童话,或者,我们一起听留声机里的德国音乐。有时候,他还让我跟着他唱德语歌。一般一起唱几遍之后,我就能自己单独唱那些德语歌了。

他经常从城里带外国朋友来家里做客,通常有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美国人。这时候,家里所有的仆人都得忙碌起来,准备招待宾客。客厅里的餐桌会被铺上漂亮的桌布,很多美味佳肴会依次被仆人们端进来,送到每一位宾客面前,待他们品尝后又被端走,然后再送上新的菜品。与此同时,还另有仆人为客人们斟酒。但丰盛的大餐之后没有甜点,只有米酒供男宾们继续享用。

那时候的中国,外国人被当作不怀好意的侵略者。社会上普遍称外国人为“洋鬼子”。这得归咎于19世纪的两次鸦片战争。1899-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又导致了欧洲人对中国的暴力殖民。但具有现代思想的年轻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对西方人还是很友善。

 

 

我的母亲

我母亲名叫彭廷文,她的父母属于仇视外国人的上一辈人。当他们获知母亲嫁了一个德国人,当即就宣布和她断绝关系,并取消了她的家庭财产继承权。

母亲体型娇小,圆脸,薄唇,深棕色的杏仁眼看起来总是有点严肃,黑色的短发梳到一边,脸上几乎不化妆,只用眉笔描描眉。她经常穿浅蓝色的紧身旗袍,高领,襻扣从肩旁斜拉下来,一直到膝盖处结束,下面是一条长长的开衩。这是典型的中国旗袍。

我母亲是个值得尊敬的人。她仁慈而严厉,特别关心我的学习,经常给我讲中国古老的民间故事,并告诉我那些故事的意义,还讲女子的传统美德,叮嘱我要善良诚实,贤惠勤俭,尊老爱幼等。她是无神论者,信奉孔子和老子的理论。

但我们之间的关系看起来并不十分亲密,也许是因为,她不到五岁就失去了母亲,继母待她冷漠无情。在她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强迫她缠脚。因为痛,她一次又一次把带子拆开,却总是被强行再次缠上,甚至挨打。后他们把裹脚布牢牢地缝在一起,痛得她哇哇大哭,也没有一个人安慰她。在那个时代,中国上层社会和富裕家庭都这样,女儿迟在五岁之前必须缠脚,只有社会底层人家的女儿不缠脚,因为她们长大后得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如果我不听话,或者考试成绩不好,母亲就会很生气,甚至怒不可遏,把我摁倒在她的膝盖上,用竹条儿抽打我的屁股。她不能容忍我的反抗,要求我服从她。

我经常渴望她能爱我,抱抱我,亲吻我。遗憾的是,我不记得有过这样温馨的时刻。尽管这样,我仍然在心里很爱她。

黄昏时分,当稻田后面的红霞渐渐淡去,微风轻拂着我的头发,是一天里美好的时光。我挨着母亲坐在门廊,听她讲故事。她的讲述形象又生动,还富有感情,让我总是不停地求她继续讲吧,不要停歇。

她经常唱歌给我听,都是些浪漫抒情的中文歌,比如“风儿大,波儿高,小小船儿浪中漂……”,或者教我唱儿歌:“小小姑娘,清早起床……”后来,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她都要求我当众唱歌,因为她觉得我的歌声很好听。由我出场在大人们面前唱歌跳舞,成了她招待宾客的节目。

有一天,她把我叫进她的房间。写字桌上,摆有一块细长的墨石和长方形砚台,还有很多大小不同的毛笔,都笔头向上,插在一个棕色的竹笔筒里。笔筒上刻有精美细致的风景图,前面有一只装有水的小瓷盅,水里搁了一柄小勺。

“我演示给你看,怎么磨墨。”她对我说,然后用小勺从瓷盅里舀水,倒进砚盘,再拿起墨石,在砚盘里轻轻画圆圈。很快,黑色的墨水就被磨出来了。她从笔筒里取出毛笔,把笔尖先放进墨水里蘸蘸,又在砚盘边把多余的墨汁压掉,让笔尖变得饱满又尖润。

她把我抱起来,放在她的大腿上,让我用右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笔杆的中部,说:“现在把手指拱起来,用大拇指跟食指和中指共同夹笔,无名指从里向外轻轻用力,手腕垂直,笔握直。试试,用笔尖在纸上画圆圈和线条。”

按照她的吩咐,我很认真地完成了动作,然后骄傲地抬起头来望着她。

她笑了。“很好!现在我示范给你看,怎么变化线条的粗细,怎么加重或减弱笔画。”她握住我的手,让我的手跟她的手一起慢慢滑动。我其实一点也不喜欢写毛笔字,但我喜欢坐在她怀里。这时候,我能感觉到她的体温,她的呼吸,这让我沉浸在无法言喻的幸福中。真想一直就这样坐在她怀里,写呀画呀,永不结束。

“好了,今天就练到这里。”没过多久,她就把我从她怀里抱下来,放在地上,拿起那页纸给我看:“你看,你刚才写的是‘人’字。很简单,是不是?”

随后她又拿起旁边的一个本子,对我说:“这是一个摹帖本,每一页都有一层透明纸,下面有我写好的字。如果你明天有兴趣,可以在透明纸上临摹我的字。”

我翻开本子,看见母亲为我写下的那些黑色汉字,兴奋得大叫起来:“哇,我现在就想写,可以吗?”

“不可以!现在太晚了。等你明天精神饱满,你会发现,摹帖写毛笔字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 讲述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跨国婚姻家庭中的小女孩的成长,田园诗与悲歌交织的双重世界。

● 再现抗日战争时期,大轰炸前后的重庆这座城,以及让前德国外交官震撼与感动的重庆人。

●与《城南旧事》相比,一个是古都夕阳里蟋蟀有韵味的吟唱,一个是陪读雾霭中纤夫和挑夫的号子;一个在平淡中但见生活的波澜,一个在波澜中见到生活的平淡。


媒体评论

这本书的作者早我二十多年,用一双少女的眼睛,敏感而有深度地审视过重庆和那里的人们所遭受的苦难和命运,让我深深地感动。傅安娜这本回忆旧日重庆的书,不可多得,强烈推荐。

                                 ——虹影(著名作家)   

所有的历史都是回忆。历史有欢乐也有痛苦,只有承认它,接纳它,人才成其为人。不为人知的汉娜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成为一个完整而生动的人。但她的回忆必须通过翻译才能回到原生地。这也是翻译的意义。感谢海娆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伟大的任务。         

           --顾彬(德国诗人,汉学家,翻译家)

我与作者同乡、同年,跟德国都有着骨肉亲情,读她的重庆回忆感触尤深。她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旧时的重庆,我推荐今天的重庆人好好读一读她的书,读了你们才知道珍惜新重庆和平、安宁、幸福的生活。

--杨武能(翻译家,德国国家功勋奖章获得者,重庆图书馆荣誉馆长)

                                                                                            


前言

前言

 

我在重庆度过的童年和少女时代,一转眼,就成了六十五年前的旧事。在乡下的童年无忧无虑,充满了美妙的热情和梦幻;频繁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少女时代,又布满戏剧性和悲剧色彩。这段时光在我生命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一直伴随我漫长的一生,直到今天,依然历历在目,仿佛伸手可及。但多年以来,我不能提及,似乎有一只无形的巨手紧紧扼住我的喉咙,让我难以发声,欲言又止。

那时候的重庆城,在长江和嘉陵江之间的多岩河谷里拔地而起。这座筑建在山上的城市,人们必须爬上许多陡峭的石梯,才能抵达。特殊的地形和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不易征服的天然堡垒。正因如此,为了更好地抵抗日军的侵略,1937年底,蒋介石宣布重庆是中国的临时首都。从1938年开始,这座有山有水的美丽城市开始罹难,持续遭受了日本飞机多年惨烈的轰炸袭击,只有秋天的浓雾才能提供暂时的庇护,让它获得片刻的安宁。

1945年日本投降后,重庆城迅速大兴土木,开始了大规模的重建和复兴。新的工厂、政府办公楼、公务员宿舍、医院、商场、电影院等,如雨后春笋般从废墟中崛起。满载货物和乘客的轮船频繁出入朝天门码头,大江小河百舸争流,街头巷尾车来人往,整座城市从陆地到水面都一派繁忙。重庆又成了中国的一座生机蓬勃的大都市。

遗憾的是,不久内战爆发了。

尽管有美国提供的经济援助和先进武器,国民党政府仍然腐败无能,财政亏空。高昂的军费支出和官员的贪污,不仅让政府负债累累,还终导致了通货膨胀,民间积怨。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的工资缩水,体力劳动者入不敷出,中华大地经济凋零,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1949年,领导下的新中国成立,人民解放军凯歌高奏进驻重庆,蒋介石仓皇逃到台湾。

土地改革开始了,农村开始斗地主,学校也因为要改建而关闭。我和许多年轻人一样,经历了政治上的思想改造再教育。我们激情高昂,要与新中国的一切反对派斗争到底,尤其是西方列强,比如美帝国主义。年轻人高举红旗上街游行,喊口号,唱赞歌,敲锣打鼓,歌颂,歌颂新中国。这时候的我,也跟每一个热血澎湃的新中国少年一样,衷心拥护,对他倡导的革命理想充满了无比真诚的向往。

当时我们家在乡下,房子要被改成学校,父亲也被要求离开中国,但他不愿意和我们分离。这也是我们家艰难的时候。母亲在农场劳动改造,父亲没有工作,无以养家,带着我和弟弟,挤在城里的小公寓里苦苦度日。到1952年,我们全家终离开这里,去往德国。

但是,无论发生了什么,经历了什么,重庆始终是我亲爱的故乡。当我在那个多雾的秋天,登上朝天门码头的大轮船,告别烟雨凄迷中的美丽山城时,我是十五岁的花季少女。一转眼,六十多年过去了,我已成风烛残年的八旬老妪。站在生命的尽头蓦然回首,我依然一眼就看见多年前的故乡重庆,它叠翠的山峦高耸云霄,清澈的河流逶迤东去,起伏的丘陵梯田层层,稻花飘香,多么美丽,多么难忘。一切都清晰如昨,宛如眼前。它似乎一直在等我回去,可我耄耋之躯,垂垂老矣,怎能跨越那阻隔我们的万水千山?于是我写下这本书,写下我当年在重庆经历的悲欢离合。它也许不如小说精彩,却是我真实的生命历程。重要的是,每一行文字都是我迈向故乡的步履,尽管笨拙,却让年老的我踽踽而行,一步一步终于重返远方的家园。


书籍介绍

※ 田园诗与悲歌交织的双重世界,一个中德混血女孩记忆中上个世纪的重庆往事

※ 阴影笼罩下真实的重庆大轰炸,再现抗日战争时期,大轰炸前后的重庆

※ 重庆版 《城南旧事》,在波澜中见生活平淡

-

这是一部自传式回忆录。作为当年德国驻华领事的女儿,作者见证并亲历了重庆从1942年到1952年的历史风云。书中从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出发,记录了大时代背景下,她在重庆的童年及少女阶段的生活。既有对城乡生活场景的描写,也有对两江三岸市容的刻画,还有对在渝外国人生活工作的多方叙述,以及对她父母在特殊的年代中挣扎的观察。

-

这本书的作者早我二十多年,用一双少女的眼睛,敏感而有深度地审视过重庆和那里的人们所遭受的苦难和命运,让我深深地感动。傅安娜这本回忆旧日重庆的书,不可多得,强烈推荐。

——虹影(著名作家)

所有的历史都是回忆。历史有欢乐也有痛苦,只有承认它,接纳它,人才成其为人。不为人知的汉娜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成为一个完整而生动的人。但她的回忆必须通过翻译才能回到原生地。这也是翻译的意义。感谢海娆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伟大的任务。

——顾彬(德国诗人,汉学家,翻译家)

我与作者同乡、同年,跟德国都有着骨肉亲情,读她的重庆回忆感触尤深。她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旧时的重庆,我推荐今天的重庆人好好读一读她的书,读了你们才知道珍惜新重庆和平、安宁、幸福的生活。

——杨武能(翻译家,德国国家功勋奖章获得者,重庆图书馆荣誉馆长)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5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5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一星好评(405+)
  • 三星好评(678+)
  • 无广告(507+)
  • 愉快的找书体验(65+)
  • 好评(627+)
  • 五星好评(570+)
  • 目录完整(517+)
  • 超值(108+)
  • 无颠倒(335+)
  • 可以购买(124+)
  • 博大精深(419+)
  • 体验差(644+)
  • 好评多(508+)

下载评价

  • 网友 菱***兰: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冉***兮: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居***南: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方***旋: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沈***松: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戈***玉:

    特别棒

  • 网友 宫***玉:

    我说完了。

  • 网友 曹***雯: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芮***枫: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谭***然: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相***儿: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晏***媛:

    够人性化!

  • 网友 利***巧: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