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常识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中国文化常识电子书下载地址
寄语:
(可以没知识,不能没常识:不可不读的文化常识书系)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入门读物,一部中国古代文化的说明书。吕思勉先生以浅显、流畅的文字,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做了详细的介绍,包括:衣食、住行、婚姻、族制、阶级、政体、选举、官制、兵制、文字、语言、学术、宗教等,旨在说明文化的变迁,“而推求现状之所由来”。作为吕思勉先生的经典之作,经典性无需赘言,每读一遍,都能带给你新的收获,助你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著名历史学家王家范说:“(吕思勉)关注民间社会的生计,大至水利、赋役、吏治,小至百姓饮食起居,历史考察深入至社会日常生活,尤精心发掘史籍中社会各项制度的变迁情节,这在同辈史家中应属罕见。”
书籍目录:
章 物态文化:安身之本
一 衣 食·002
二 住 行·019
第二章 制度文化:治乱兴亡
三 婚姻制度·036
四 家族制度·056
五 政治制度·070
阶 级·070
政 体·085
选 举·099
官 制·115
兵 制·128
六 经济制度·148
财 产·148
实 业·166
货 币·182
七 法律制度·196
八 教育制度·213
第三章 精神文化:立命之源
九 语 文·228
文 字·228
语 言·237
十 学 术·243
十一 宗 教·272
作者介绍: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武进(今常州)人,著名历史学家。毕生致力于历史教学和研究,著作等身。已出版的著作有六七百万字,通史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等,断代史有《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还有《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先秦学术概论》等专著。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史学四大家”。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自
序
我在上海光华大学,讲过十几年的本国史。其初系讲通史。后来文学院院长钱子泉先生说:讲通史易与中学以下的本国史重复,不如讲文化史。于是改讲文化史。民国二十七年,*颁行大学课程;其初以中国文化史为各院系一年级必修科,后改为通史,而注明须注重于文化。大约因政治方面,亦不可缺,怕定名为文化史,则此方面太被忽略之故。用意诚甚周详。然通史讲授,共只一百二十小时,若编制仍与中学以下之书相同,恐终不免于犯复。所以我现在讲授,把它分为两部分:上部以文化现象为题目,下部乃依时代加以联结,以便两面兼顾。此意在本书绪论中,业已述及了。
此部系居孤岛上所编,参考书籍,十不备一;而时间甚为匆促。其不能完善,自无待言。但就文化的各方面加以探讨,以说明其变迁之故,而推求现状之所由来;此等书籍,现在似尚不多,或亦足供参考。故上部写成,即付排印,以代钞写。不完不备之处,当于将来大加订补。此书之意,欲求中国人于现状之所由来,多所了解。故叙述力求扼要,行文亦力求浅显。又多引各种社会科学成说,以资说明。亦颇可作一般读物。单取上部,又可供文化史教科或参考之用。其浅陋误谬之处,务望当代通人,加以教正。
民国二十八年九月二十八日,吕思勉识。
绪
论
历史,究竟是怎样一种学问?研究了它,究竟有什么用处呢?
这个问题,在略知学问的人,都会毫不迟疑地作答道:历史是前车之鉴。什么叫作前车之鉴呢?他们又会毫不迟疑地回答道:昔人所为而得,我可以奉为模范;如其失策,便当设法避免;这就是所谓
“法戒”。这话骤听似是,细想就知道不然。世界上哪有真正相同的事情?所谓相同,都是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之事为同罢了。远者且勿论。欧人东来以后,我们应付他们的方法,何尝不本于历史上的经验?其结果却是如何呢?然则历史是无用了么?而不知往事,一意孤行的人,又未尝不败。然则究竟如何是好呢?
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之所探求,则为理而非事。理是概括众事的,事则只是一事。天下事既没有两件真正相同的,执应付此事的方法,以应付彼事,自然要失败。根据于包含众事之理,以应付事实,就不至于此了。然而理是因事而见的,舍事而求理,无有是处。所以我们求学,不能不顾事实,又不该死记事实。
要应付一件事情,必须明白它的性质。明白之后,应付之术,就不求而自得了。而要明白一件事情的性质,又非先知其既往不可。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子的一个人?譬如久于官场的人,就有些官僚气;世代经商的人,就有些市侩气;向来读书的人,就有些迂腐气。难道他是生来如此的么?无疑,是数十年的做官、经商、读书养成的。然则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亦是如此了。中国的社会,为什么不同于欧洲?欧洲的社会,为什么不同于日本?习焉不察,则不以为意,细加推考,自然知其原因极为深远复杂了。然则往事如何好不研究呢?然而已往的事情多着呢,安能尽记?社会上每天所发生的事情,报纸所记载的,奚啻亿兆京垓分之一。一天的报纸,业已不可遍览,何况积而至于十年、百年、千年、万年呢?
须知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并不要把他已往的事情,通统都知道了,记牢了。我,为什么成为这样一个我?反躬自省,总是容易明白的,又何尝能把自己已往的事,通统记牢呢?
然则要明白社会的所以然,也正不必把已往的事,全数记得,只要知道
“使现社会成为现社会的事”就够了。然而这又难了。
任何一事一物,要询问它的起源,我们现在不知所对的很多。其所能对答的,又十有八九靠不住。然则我们安能本于既往,以说明现在呢?
这正是我们所以愚昧的原因,而史学之所求,亦即在此。史学之所求,不外乎(一)搜求既往的事实,(二)加以解释,(三)用以说明现社会,(四)因以推测未来,而指示我们以进行的途径。
往昔的历史,是否能肩起这种任务呢?观于借鉴于历史以应付事实导致失败者之多,无疑是不能的。其失败的原因安在?列举起来,也可以有多端,其中重要的,自然是偏重于政治。
翻开《二十五史》来一看(从前都说《二十四史》,这是清朝时候,功令上所定为正史的。民国时代,柯劭忞所著的《新元史》业经奉徐世昌总统令,加入正史之中,所以现在该称《二十五史》了),所记的,全是些战争攻伐,在庙堂上的人所发的政令,以及这些人的传记世系。昔人称《左传》为相斫书;近代的人称《二十四史》为帝王的家谱;说虽过当,也不能谓其全无理由了。单看了这些事,能明白社会的所以然么?从前的历史,为什么会有这种毛病呢?这是由于历史是文明时代之物,而在文明时代,国家业已出现,并成为活动的中心,常人只从表面上看,就认为政治可以概括一切,至少是社会现象中重要的一项了。其实政治只是表面上的事情。政治的活动,全靠社会做根底。社会,实在政治的背后,做了无数更广大更根本的事情。不明白社会,是断不能明白政治的。所以现在讲历史的人,都不但要着重于政治,而要着重于文化。
何谓文化?向来狭义的解释,只指学术技艺而言,其为不当,自无待论。说得广的,又把一切人为的事都包括于文化之中,然则动物何以没有文化
呢?须知文化正是人之所以异于动物的。其异点安在呢?凡动物,多能对外界
的刺激而起反应,亦多能与外界相调适。然其与外界相调适,大抵出于本能,
其力量极有限,而且永远不过如此。人则不然。所以人所处的世界,与动物所
处的世界,大不相同。
人之所以能如此,(一)由其有特异的脑筋,能想出种种法子。(二)其手和足的作用分开,能制造种种工具,以遂行其计划。(三)又有语言以互相交通,而其扩大的即为文字。此人之所知、所能,可以传之于彼;前人之所知、所能,并可以传之于后。因而人的工作,不是个个从头做起的,乃是互相接续着做的。不像赛跑的人,从同一地点出发,却像驿站上的驿夫,一个个连接着,向目的地进行。其所走的路线自然长,而后人所达到的,自非前人所能知了。然则文化,是因人有特异的禀赋,良好的交通工具而成就的控制环境的共业。
动物也有进化,但它的进化,除非改变其机体,以求与外界相适应,这是要靠遗传上变异淘汰等作用,才能达到目的的,自然非常迟慢。人则只需改变其所用的工具,和其对付事物的方法。我们身体的构造,绝无以异于野蛮人,而其控制环境的成绩,却大不相同,即由其一为生物进化,一为文化进化之故。人类学上,证明自冰期以后,人的体质,无大变化。埃及的尸体解剖,亦证明其身体构造与现今的人相同。可见人类的进化,全是文化进化。恒人每以文化状况,与民族能力,并为一谈,实在是一个重大的错误。
遗传学家,论社会的进化,过于重视个体的先天能力,也不免为此等俗见所累。至于有意夸张种族能力的,那更不啻自承其所谓进化,将返于生物进化了。从理论上说,人的行为,也有许多来自机体,和动物无以异的,然亦无不披上文化的色彩。如饮食男女之事,即其显明之例。所以在理论上,虽不能将人类一切行为,都称为文化行为,在事实上,则人类一切行为,几无不与
文化有关系。可见文化范围的广大。能了解文化,自然就能了解社会了(人类
的行为,原于机体的,只是能力。其如何发挥此能力,则全因文化而定其形式)。
全世界的文化,到底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这个问题,还非今日所能解决。研究历史的人,即暂把这问题置诸不论不议之列亦得。因为目前分明放着多种不同的文化,有待于我们的个别研究。话虽如此说,研究一种文化的人,专埋头于这一种文化,而于其余的文化,概无所见,也是不对的。因为:(一)个别的文化,其中仍有共同的原理存。(二)而世界上各种文化,交流互织,彼此互有关系,也确是事实。文化本是人类控制环境的工具,环境不同,文化自因之而异。及其兴起以后,因其能改造环境之故,愈使环境不同。人类遂在更不相同的环境中进化。其文化,自然也更不相同了。
文化有传播的性质,这是毫无疑义的。此其原理,实因人类生而有求善
之性(智)与相爱之情(仁)。所以文化优的,常思推行其文化于文化相异之
群,以冀改良其生活,共谋人类的幸福。(其中固有自以为善而实不然的,强
力推行,反致引起纠纷,甚或酿成大祸,宗教之传布,即其一例。但此自误于
愚昧,不害其本意之善。)而其劣的,亦恒欣然接受(其深闭固拒的,皆别有
原因,当视为例外)。这是世界上的文化所以交流互织的原因。而人类的本
性,原是相同的。所以在相类的环境中,能有相类的文化。即使环境不同,亦
只能改变其形式,而不能改变其原理(正因原理之同,形式不能不异,即因形
式之异,可见原理之同,昔人夏葛冬裘之喻妙)。此又不同的文化,所以有
共同原理的原因。以理言之如此。以事实言,则自塞趋通,殆为进化无疑的轨
辙。
试观我国,自古代林立的部族,进而为较大的国家;再进而为更大的国家;再进而臻于统一;更进而与域外交通,开疆拓土,同化异民族,无非受这原理的支配。转观外国的历史,亦系如此。今者世界大通,前此个别的文化,当合流而生一新文化,更是毫无疑义的了。然则一提起文化,就该是世界的文化,而世界各国的历史,亦将可融合为一。为什么又有所谓国别史,以研究个别的文化呢?这是因为研究的方法,要合之而见其大,必先分之而致其精。况且研究的人,各有其立场。居中国而言中国,欲策将来的进步,自必先了解既往的情形。即以迎受外来的文化而论,亦必有其预备条件。不先明白自己的情形,是无从定其迎拒的方针的。所以我们在今日,欲了解中国史,固非兼通外国史不行,而中国史亦自有其特殊研究的必要。
人类以往的社会,似乎是一动一静的。我们试看,任何一个社会,在以往,大都有个突飞猛进的时期。隔着一个时期,就停滞不进了。再阅若干时,又可以突飞猛进起来。已而复归于停滞。如此更互不已。这是什么理由?解释的人,说节奏是人生的定律。个人如此,社会亦然。只能在遇见困难时,奋起而图功,到认为满足时,就要停滞下来了。社会在这时期就会本身无所发明;对于外来的,亦非消极的不肯接受,即积极地加以抗拒。世界是无一息不变的(不论自然的和人为的,都系如此)。人,因其感觉迟钝,或虽有感觉,而行为濡滞之故,非到外界变动,积微成著,使其感觉困难时,不肯加以理会,设法应付。正和我们住的屋子,非到除夕,不肯加以扫除,以致尘埃堆积,扫除时不得不大费其力一样。这是世界所以一治一乱的真原因。倘使当其渐变之时,随时加以审察,加以修正,自然不至于此了。
人之所以不能如此,昔时的人,都以为这是限于一动一静的定律,无可如何的。我则以为不然。这种说法,是由于把机体所生的现象和超机现象并为一谈,致有此误。须知就一个人而论,劳动之后,需要休息若干时;少年好动,老年好静,都是无可如何之事。社会则不然。个体有老少之殊,而社会无之。个体活动之后,必继之以休息,社会则可以这一部分动,那一部分静。然则人因限于机体之故,对于外界,不能自强不息地为不断的应付,正可借社会的协力,以弥补其缺憾。然则从前感觉的迟钝,行为的濡滞,只是社会的病态(如因教育制度不良,致社会中人,不知远虑,不能豫烛祸患;又如因阶级对立尖锐,致寄生阶级不顾大局的利害,不愿改革等,都只可说是社会的病态)。我们能矫正其病态,一治一乱的现象,自然可以不复存,而世界遂臻于郅治了。这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人的希望。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序》,把历史上的事实分为两大类:一为理乱兴亡,一为典章经制。这种说法,颇可代表从前史学家的见解。一部二十五史,拆开来,所谓纪传,大部分是记载理乱兴亡一类的事实的,志则以记载典章经制为主(表二者都有)。理乱兴亡一类的事实,是随时发生的,今天不能逆料明天。典章经制,则为人预设之以待将来的,其性质较为持久。所以前者可称为动的史实,后者可称为静的史实。
史实确乎不外这两类,但限其范围于政治以内,则未免太狭了。须知文化的范围,广大无边。两间的现象,除(一)属于自然的。(二)或虽出于生物,而纯导原于机体的,一切都当包括在内。他综合有形无形的事物,不但限制人的行为,而且陶铸人的思想。在一种文化中的人,其所作所为,断不能出于这个文化模式以外,所以要讲文化史,非把昔时的史料,大加扩充不可。*所定大学课程草案,各学院共同必修科本有文化史而无通史。后又改为通史,而注明当注重于文化。大约因为政治的现象,亦不可略,怕改为文化史之后,讲授的人全忽略了政治事项之故,用意固甚周详。然大学的中国通史,讲授的时间,实在不多。若其编制仍与中学以下同,所讲授者,势必不免于重复。所以我现在换一个体例。先就文化现象,分篇叙述,然后按时代加以综合。我这一部书,取材颇经拣择,说明亦力求显豁。颇希望读了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略有所知,因而略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以我之浅学,而所希望者如此,自不免操豚蹄而祝篝车之诮,但总是我的一个希望罢了。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 经典&:钱穆恩师——吕思勉先生的经典之作。
★ 大家&小书:吕思勉先生写给大家的文化常识入门书!
★ 你不可不知的中国文化常识15讲,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国民常识
书。
★ 内容具体:详细讲述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婚姻、族制、阶
级、政体、选举、官制、兵制、文字、语言、学术、宗教。
★ 史料丰富:吕思勉先生旁征博引,文献基础扎实,《诗经》《礼
记》《孟子》《世说新语》等往往信手拈来。
★ 通俗易懂,含义极深:多有“石破惊天新理论”,每多读一遍,都
会有新的收获。
书籍介绍
《中国文化常识》是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入门读物,一部中国古代文化的说明书。吕思勉先生以浅显、流畅的文字,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做了详细的介绍,包括:衣食、住行、婚姻、族制、阶级、政体、选举、官制、兵制、文字、语言、学术、宗教等,旨在说明文化的变迁,“而推求现状之所由来”。作为吕思勉先生的经典之作,经典性无需赘言,每读一遍,都能带给你新的收获,助你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7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网站更新速度:5分
使用便利性:8分
书籍清晰度:6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是否包含广告:4分
加载速度:6分
安全性:4分
稳定性:5分
搜索功能:7分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赚了(281+)
- 四星好评(266+)
- 无缺页(349+)
- 无广告(644+)
- 内容齐全(424+)
- 字体合适(594+)
- 少量广告(481+)
- 体验还行(268+)
下载评价
- 网友 家***丝:
好6666666
- 网友 国***芳:
五星好评
- 网友 石***致: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居***南: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通***蕊: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孔***旋: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冯***卉: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屠***好:
还行吧。
- 网友 师***怀: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訾***雰: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蓬***之:
好棒good
喜欢"中国文化常识"的人也看了
电解质分析与计量测试技术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名侦探柯南(第6辑) 54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细胞生物学实验教程(第三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新编我弹我爱唱的歌(2,简谱 五线谱)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管理的艺术:德鲁克教你当店长【正版书籍 无忧售后】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比天空更宽广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高等代数导教导学导考 徐仲 等编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正版可开发票】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全3册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六年级上册新版学霸笔记同步课本知识专项练习题册教材全解读家长帮课堂笔记随堂辅导资料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设计人生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魏武帝曹操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牛市没有下半场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群书治要活学活用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Meow!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笛子演奏与教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爱花的牛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赠精讲视频】2021MBA MPA MPAcc联考与经济类联考逻辑1000题一点通 赵鑫全1000题 mba教材199管理类396经济类可搭王诚写作精点正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化学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与计算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不要玩弄汇率:一位旁观者的抗议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2024版朝读晚背核心考点清单初中化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自考教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版)自学考试教材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3分
人物塑造:9分
主题深度:6分
文字风格:4分
语言运用:6分
文笔流畅:3分
思想传递:8分
知识深度:3分
知识广度:3分
实用性:6分
章节划分:3分
结构布局:9分
新颖与独特:5分
情感共鸣:8分
引人入胜:5分
现实相关:7分
沉浸感:5分
事实准确性:5分
文化贡献:5分